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
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茶葉采摘
信陽毛尖茶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了本次申報。信陽茶園分布廣泛,茶產量巨大。2021年,信陽市茶葉種植面積216萬畝,總產量8萬噸,總產值150億元。茶產業作為信陽的特色產業、生態產業、富民產業,不僅綠了信陽山、揚了信陽名、富了信陽人,也為“美好生活看信陽”增添了一抹最亮麗的底色。信陽茶文化歷史悠久,萌于秦漢,發展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延續于明清,文脈傳承延綿不絕。信陽茶制作技藝迭代更新,生生不息,從唐宋煎茶,明清泡茶,再到民國初期逐漸成熟,以“把子”為特征的“手工炒制信陽毛尖”。信陽茶人運用采摘、攤晾、生鍋、熟鍋、初烘、復烘、撿剔等核心技藝,堅守百年工匠精神,做一杯好茶。
選擇青葉
周祖宏授徒傳藝
勤勞智慧的信陽茶人,在堅持傳統工藝制茶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已經發展出信陽紅茶、信陽白茶、信陽黃茶、信陽黑茶、信陽花茶等多種茶類,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信陽人通過制茶、泡茶、品茶,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茶的飲用與分享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信陽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
研習點茶
茶藝評選
在茶文化的帶動和促進下,信陽茶產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平穩步提高。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續生計、增進性別平等,促進鄉村振興、保護生態系統,以及推動信陽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